2014年PE/VC看好并购市场 生物医疗行业获青睐

2014年01月19日信息来源:2014年01月19日

    据调查,36.5%的机构选择在2014年调整投资策略,而在这些意图调整的VC/PE机构中,近七成选择扩充并购业务。从机构关注的重点投资行业分析,生物医疗、清洁技术、TMT、消费这些传统热门的VC投资领域2014年度依旧受到追捧。
    以下为报告全文:
    2013年对整个VC/PE行业是意义深远的一年,行业监管权在这一年中尘埃落定,而境内IPO的全年停摆则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本土民营机构募资遇冷,迫使机构必须突破现有高度依赖IPO的运作模式向产业链的纵深拓展转变。“并购”在这一年里被机构真正揣摩接纳,房地产投资、PIPE等退出独立于IPO的策略受到追捧,海外中概股的回暖为摇摆不定的市场环境带来了一线曙光。随着境内IPO开闸在即,2014年机构对市场预期普遍转为乐观。
    募资篇
    2013:本土民营股权基金募资受抑制,外币基金、产业基金、房地产基金募资活跃。
    2013年募资市场的开年并不顺畅,受2012年11月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无法到期兑付事件影响,银监会相关负责人于2013年1月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求“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由于银行是VC/PE机构散户LP的重要来源渠道,银监会的此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募资市场的活跃程度。
    不过在私募股权基金产品被禁售的情况下,“股权类”边缘产品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募资情况却如火如荼,一些传统的VC/PE机构也在2013年内开始发行自己的房地产基金产品。在本土机构房地产基金募资高涨的同时,本年度一些外资机构的大型美元基金也完成了募集,成为拉动募资金额的主要推动力;此外,机构LP、国资背景LP活跃度上升,成为合格投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机构对募资市场普遍看好,有募集计划的机构比例大幅提高。
    从机构对2014年的预测来看,认为2014年募资环境会有所好转的比例超过了半数,大大超过了去年的28.9%,同时认为募资难度会加大的比例也较去年有了大幅缩减,说明业内机构对2014年整体募资活动还是比较乐观的。而在具体募集计划里,有接近95.0%的本土机构今年有募集计划,而有两成外资机构选择暂时观望。
    在募资渠道里,自主募集仍是大部分机构的首选,其次为私人银行。需要指出的是,2013年银监会关于银行禁售私募基金产品的批文主要针对银行柜台销售理财产品行为,而私募股权基金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为服务于高净值个人家族的私人银行,投资人风险意识较为成熟,“误导消费者购买”的概率较小。有理由相信在经过一轮整治后,私募股权基金产品的销售流程将更加规范。
    从目标LP群体分类来看,运营规范、投资经验丰富、风险承受度高的机构LP依旧最易成为VC/PE机构的目标LP群体。
    投资篇
    2013:房地产基金投资活跃,大宗交易拉升投资金额。
    2013年股权投资最大的亮点当属房地产领域投资的活跃,2012年国家严厉调控政策出台,全年房价维持在较低水平,一些中小开发商承受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限购限价限贷的打压下,投机性的购房行为已得到有效抑制,但刚需族的需求同样无法得到释放。被压抑的购买力集中在2013年爆发,全年房价涨幅明显。伴随着楼市热度而来的是房地产投资的活跃,投资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退出渠道不依赖IPO使得很多VC/PE机构在本年度投资了房地产项目。
    除房地产投资外,本年度投资市场另一特点是大宗交易频发,外资机构、国资背景基金在市场低迷、价格合理时期纷纷出巨资进行并购整合。然而扣除这些影响,传统意义上的投资模式——“民间募资”“民营背景VC/PE机构”“目标境内IPO”的投资情况则并不十分乐观。IPO境内通道的阻塞使得这些缺乏外资、国资支持的机构无论在募资还是投资上,都经历了业务萎缩的一年。
    2014:策略转型看好并购,生物医疗行业最获青睐。
    从机构调研结果来看,有36.5%的机构选择在2014年调整投资策略,而在这些意图调整的VC/PE机构中,近七成选择扩充并购业务。此外伴随2013年房地产投资的大热,无论VC机构还是PE机构,选择向房地产投资方向发展的比例都较前一年有所提升。而VC机构中选择PIPE投资与PE机构中选择天使/早期投资的比例都有所上升,体现了现在市场上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从机构关注的重点投资行业分析,生物医疗、清洁技术、TMT、消费这些传统热门的VC投资领域本年度依旧受到追捧;新农业、文化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受关注度则排在第二梯队上;房地产、能源矿产等资金密集行业排在第三梯队。PE机构的重点关注领域与VC类似,区别于VC更偏重于高新技术行业,PE机构对消费与文化产业的关注相对更高一些。
    退出篇
    2013:境内IPO经历史上最长空窗期,赴美上市之路日渐通畅。
    2013年以来,为打击欺诈上市行为、维护投资者利益,证监会对排队上市企业进行了严厉的财务专项核查,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数据,截止2013年年底,终止审查企业已近300家。其中,以深圳创业板终止审查较多。由于被投企业终止审查,VC/PE近百亿投资无法通过境内IPO渠道退出。对于投资时间早且有迫切退出需求的VC/PE机构,大多转向寻找上市公司或产业投资者收购被投企业、或通过PE二级市场转让基金份额、同一机构新基金接手、抑或是要求被投企业管理层或股东回购,从而解决机构退出需求。
    而在经历了2012年中概股“滑铁卢”之后,2013年伴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回暖,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状况也在这一年得到有效改善。先后有“兰亭集势”、“中国商务信贷”、“澜起科技”、“58同城”、“去哪儿网”、“久邦数码”、“500彩票网”和“汽车之家”8家中概股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而2012年仅有两家中企登陆美资本市场。在8家中概股中,5家互联网企业上市首日表现优异,为背后的VC/PE机构带来可观的账面回报,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中概股的信心。
    2014:境内IPO重启,有望重新成为VC/PE机构主要退出方式。
    2013年12月30日,证监会发行部、创业板部已向5家在审企业发放了发行批文,标志着境内A股市场尘封长达一年多的IPO退出渠道正式打开。截至2014年1月3日已有16家在审企业获得证监会发行批文,预示着2014年又将是一个IPO“大年”。IPO重启的利好也带动了市场机构对未来的预期的转变。看好退出情况的机构比例达到33.6%,而不看好的机构不到两成,而在2013年这个比例超过四成。
    有47.8%的机构表示,IPO依旧是他们首要的退出渠道,首选的上市地点仍为境内的深圳创业板、深圳中小企业版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得益于2013年的经历,83.5%的机构表示除IPO外也会考虑其他退出方式,在这些机构中,94.1%会考虑并购退出方式。
    监管篇
    2013:证监会接手发改委成为VC/PE行业直接监管部门。
    2013年6月27日,中央编制办公室印发《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通知》明确,证监会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督管理,实行适度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发改委负责组织拟订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府对私募股权基金出资的标准和规范;两部门要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自此,争论已久的PE监管权成为定局。
    证监会监管权的确立,也为PE市场带来新的变化。2013年年初证监会发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应当向基金业协会申请登记。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证监会备案私募类投资机构达到250家,其中股权投资类机构85家。
    2014:机构“跨业”监管仍有待落实。
    证监会2014年新年伊始为券商直投业务松绑,除了股权投资外,债权投资首次被纳入成为直投子公司的业务范围,此外短期融资券、债券逆回购也获准成为直投公司标的,而合格投资人则将高净值个人纳入LP范畴内。证监会的这次举措标志着券商直投子公司将从诸多限制的单纯性股权投资类机构向业务更全面的资产管理机构转变。
    长期以来,横跨一二级市场、兼顾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多元化业务的综合性资产管理机构一直是很多机构未来发展目标。证监会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表示符合条件的股权投资管理机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开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为VC/PE机构发行公募基金产品打下理论基础。2013年7月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小微企业”,为VC/PE机构进行企业债业务提供政策支持。
    然而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的“10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表明“严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债权类融资业务”。虽然这份文件目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也并未明确指出债权类融资是指机构募资阶段还是投资阶段,但对修炼不足却急于扩张的VC/PE机构仍不失为一次警告。当前证监会已获得股权投资机构的主要监管权,但对于大资管时代中必然要面临的“跨业”经营,尚缺细则引导,究竟是按照机构定性归属,还是按照业务牌照分业监管,都将是未来面临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在市场参与者未成熟前,相关部门都将采取从严管理。
网易财经 2014年01月16日
 

分享: